加速時代與中央歐亞的巴爾幹化
加速時代與中央歐亞的巴爾幹化

在前幾天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的線上論壇(7/10場次)第三場座談是由策展人林宏璋老師主持,分別問了我們三組藝術家一些關於作品的問題,但由於時間關係只能做出過於簡略的回答,現在藉由本文把問題(逐字稿)與我想要完整回答的部分以文字的形式敘述清楚。 第三場(15:45–16:35)座談主題是「探討藝術創作如何作為歷史幽靈的招魂術」,參與的藝術家有陳飛豪、 陳敬寶、NIJ 鬼島踏查日記(黃英嘉、游承彥),以下是策展人在三組藝術家介紹完作品後所問的問題: (2:47:36) 我覺得我們剩下有一個短短的時間,我想要稍微把各位所呈現出來的一些議題做一些整理,然後同時我也想要藉由這樣的整理能夠發展出一些問題。那第一個就是有關於這個在飛豪的作品裏面,其實你是用那個我們知道在皇民化政策裡面其實還蠻注意的(地方),就是說殖民者蠻希望說被殖民者能夠跟殖民者一樣,這有點像是非常接近Homi Bhabha在那邊談的那種模仿文化、模仿的這個問題。可是實際上在這個能劇運動裡面其實是還蠻有趣的,因為能劇運動中台灣人的參與度是相對來講,基本上沒有的,然後我知道的是,某種程度上面這邊有一個好像是對於殖民者的最精緻的文化,你反倒是會把那個當成是一種特權,然後你不把這個特權交給這個認為是(被)殖民的一方,殖民者的這個方式。所以我很想知道就說,到底有沒有那種台灣人是在日據時代,在那邊做這樣的一個能劇這種形式的,那怎麼樣把這種不學能劇來作為這個,不學能劇或者說不把能劇作為一種皇民化的指標的時候,這個它所反省出來的這種殖民意識的這個問題,好然後這個是我丟給飛豪的問題。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6場次)座談問答補充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6場次)座談問答補充
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6場次)座談提綱
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 — — 臺灣攝影歷史書寫(1869–1949)」線上論壇(7/6場次)座談提綱

一些家族史與四處岔出的台灣、東亞歷史線索 — 我媽媽家族的開台祖據祖譜可考的年份,是在清國康熙廿六年(丁卯)二月渡海來台(其他支系的同輩也有更早出生的人有記載來台的紀錄,但是年份已不可考),此時距離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東亞歷史關鍵轉折的明國萬曆十五年恰好是整整一百年,距離滿洲人入關的1644年也已逾四十餘年。 在此五年前,滿洲帝國剛剛平定三位漢人藩王發動的叛亂,康熙皇帝以博格達汗(蒙語:偉大神聖的汗)的名義,組織內亞(Inner Asia)與東北亞的遊牧民族戰士,像他的父親順治皇帝與叔祖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一樣,再次率領滿洲與蒙古的草原軍事聯盟重新征服南方漢人的十八省地區。 在此三年前,滿洲帝國採取類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招攬威尼斯造船技術人員與地中海武裝海商集團建立海軍的策略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們耗時最少二十年的時間,不斷策反東亞武裝海商集團的技術與軍事骨幹,比如征南大將軍愛新覺羅.博洛就曾經一次性地招攬到鄭芝龍與其麾下足以同西方人一戰的龐大艦隊,以及無數熟練的水手,更不用說後來負責攻台的海軍總指揮施琅就是來自鄭氏集團。滿洲帝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克服滿蒙軍事貴族不擅長海戰的短板,最終渡海征服鄭氏武裝海商集團以原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據點熱蘭遮城為基礎建立的「東寧政權」,而這個集團曾經在三十年前從海上突然出現,一度差點攻佔被滿洲人剛征服不久的揚子江(Yangtze River)下游,令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頭疼不已,但在康熙皇帝手中,他徹底解決了滿洲帝國在南方殖民地的心腹大患。

博格達汗、開台祖、戎克船
博格達汗、開台祖、戎克船